全国客服:400-630-6658
成语规范使用指南:“愤愤不平”与“忿忿不平”的政务语境辨析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日期:2025-11-08
在政务新媒体传播中,成语的精准使用是维护政府公信力的重要环节。成语"愤愤不平"与"忿忿不平"因字形相近、语义相通,常被混用。但二者在语义强度、使用场景及规范要求上存在显著差异。结合蓝太平洋网站与新媒体监测平台的技术实践,本文将从语义解析、应用规范及审核机制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语义溯源与核心差异
"愤愤不平"源自《史记·滑稽列传》"民皆愤愤不平"的记载,其中"愤愤"为叠词强化,形容因不公现象引发的强烈情绪反应。该成语侧重表达群体性、公开性的不满,常用于描述社会矛盾或政策争议场景。
"忿忿不平"则见于《汉书·魏相传》"忿忿不平而诽谤"的记载,"忿忿"更强调个体内心的怨怼情绪,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二、政务场景中的规范应用
在官方发文中,二者的选择需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群体性事件报道:当涉及社会矛盾或公共利益争议时,优先使用"愤愤不平"。如某市城管局回应占道经营整治争议时,可表述为"部分商户因不理解政策而愤愤不平",既承认情绪存在,又保持客观立场。蓝太平洋政务新媒体监测系统显示,此类语境中误用"忿忿不平"的比例达41%,需重点纠偏。
个人申诉类文本:处理群众来信来访时,可采用"忿忿不平"描述个体情绪。如某省信访局工作报告中"来访群众忿忿不平地陈述遭遇"的表述,准确传达个人化情绪特征,避免群体性暗示。
政策解读类文本:二者均需谨慎使用。国家发改委在解释电价调整政策时,既避免使用"愤愤不平"引发对立情绪,也未采用"忿忿不平"弱化政策权威性,而是通过"部分用户对计价方式存在疑问"的中性表述,实现情绪管理与政策传播的平衡。
三、技术赋能下的审核规范
蓝太平洋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监测平台通过多模态内容审核技术,构建起成语规范使用的防护网:
情绪风险评估:在监测某市环保局公众号时,系统通过算法识别"居民愤愤不平投诉工厂污染"的表述存在舆情风险,同时检测到"愤愤"与错敏信息库中"愤青""愤世嫉俗"等负面词汇的关联性,建议调整为"居民对污染问题反映强烈"的中性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