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中的 “词语陷阱”:那些容易混淆的表达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日期:2025-08-08
公文写作作为机关单位传递信息、部署工作、规范行为的重要载体,对语言准确性的要求近乎严苛。一个词语的误用,轻则造成理解偏差,重则影响工作执行。在日常写作中,不少看似相近的词语常常暗藏 “陷阱”,需要我们仔细辨析。
“必须” 与 “必需” 是公文里高频出现的一组近义词,却有着本质区别。“必须” 是副词,强调事理上的必要性,多用于命令、要求类语境,如 “各单位必须在月底前完成核查工作”,体现的是强制性和义务性;“必需” 则是动词,指不可缺少的事物,如 “保障民生必需的物资供应”,强调的是事物的必要性。若将 “必须的措施” 写成 “必需的措施”,就会混淆动作要求与事物属性。
“截止” 与 “截至” 的混淆常常导致时间表述不清。“截止” 是动词,意为到一定期限停止,后面不能接时间宾语,正确用法是 “报名截止日期为 8 月 10 日”;“截至” 是介词,用于引出时间终点,后面必须接具体时间,如 “截至 8 月 10 日,已有 50 家单位报名”。许多人习惯写 “截止 8 月 10 日”,实则违背了语法规则,容易造成时间范围的误解。
“制定” 与 “制订” 的选择需结合语境中的稳定性程度。“制定” 侧重于确定下来,强调权威性和最终性,多用于政策、法规等刚性文件,如 “制定《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制订” 则侧重于草拟过程,强调动态性和探索性,如 “制订明年工作计划”。若将 “制定方案草案” 写成 “制订方案草案”,就模糊了文件的成熟度差异。
公文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准确。这些易混淆的词语如同 “语言路标”,稍有偏差就可能偏离表达方向。在写作中,我们既要注重积累常见的词语辨析知识,更要养成反复推敲的习惯,结合语境精准选用,让每一个词语都恰如其分地传递意图,才能真正发挥公文的严肃性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