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运用生成式 AI:合规、创新与责任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日期:2025-07-10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让 AI 生成内容广泛应用于写作、设计、客服、教育等领域。但技术便利背后,虚假信息传播、隐私泄露及伦理争议等风险不容忽视。2023 年 8 月,我国正式施行《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为 AI 的合规使用提供了明确指引。
在合规性层面,《办法》对 AI 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都提出了清晰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内容真实性与标识义务
AI 生成的内容必须进行显著标识,比如标注 “AI 生成”,以此避免误导公众;同时严禁生成虚假新闻、引发社会恐慌的信息或违背公序良俗的内容。
2.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训练数据的获取与使用需合法合规,坚决不能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隐私权,当用户输入身份证号、医疗记录等敏感信息时,AI 系统必须进行脱敏处理。
3. 杜绝滥用与恶意行为
禁止利用 AI 制作深度伪造(Deepfake)内容实施诈骗或诽谤,也要防止 AI 被用于恶意刷评、舆论操控等自动化攻击。企业和个人在使用 AI 工具时,唯有严格遵循这些规定,才能有效规避法律风险。
在合规的前提下,AI 技术能够显著提升效率,为行业创新注入强劲动力。在媒体与内容创作领域,AI 可辅助撰写新闻稿、生成短视频脚本,但人工审核环节必不可少,以此确保内容的准确性;教育与科研领域中,AI 能充当学习助手,提供个性化答疑服务,不过它始终无法替代教师的核心作用;企业服务方面,智能客服、自动化报告生成等应用可大幅节省人力成本,但人工复核机制的设置同样不可或缺。可见,“人机协同” 是关键模式 ——AI 发挥辅助作用,人类则牢牢把控质量与伦理的边界。
AI 的普及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肩负起相应责任。企业应建立完善的 AI 内容审核机制,并定期自查合规性;用户要不断提高信息鉴别能力,不盲目传播 AI 生成的内容;监管机构则需持续完善相关法规,严厉打击 AI 滥用行为。
生成式 AI 是一把 “双刃剑”,正确运用它需要在技术创新、法律合规与社会伦理之间找到精准平衡。只有严格遵守《办法》规定,充分发挥 AI 的正面价值,才能推动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和法规的日益完善,AI 必将在更广阔的领域为社会带来福祉,而这一切的前提是 —— 我们始终以负责任的态度使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