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客服:400-630-6658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质询” 与 “询问” 的精准使用指南​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日期:2025-06-24

在官方文书的撰写与日常政务沟通中,“质询” 和 “询问” 虽都围绕信息获取展开,但其背后的语义强度、适用场景与规范要求存在明显差异。精准区分并恰当运用这两个词汇,是确保官方发文严谨性、权威性的关键。

从语义本质来看,“质询” 蕴含着质疑与监督的双重属性。它以权力机关为主体,针对公共事务管理中的疑点、难点,要求责任方作出正式回应,带有明确的强制性与问责导向。例如,在地方人大会议上,代表针对城市重点工程延期问题提出质询,需政府部门在规定时间内以书面形式详细说明原因,这一过程体现了权力监督的刚性约束。相较之下,“询问” 更侧重于信息交互,属于非正式的信息收集方式。基层工作人员在推进社区改造项目时,向居民询问意见建议,或同事间就工作流程细节进行询问,均属于此类,其核心在于平等交流、消除信息差。

使用场景的不同也为二者划出清晰界限。“质询” 严格限定于制度化、规范化的权力运行场景,如人大会议、政协提案、行政监察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质询案需满足特定人数联名、明确质询对象等条件,流程严谨规范。而 “询问” 广泛渗透于各类政务场景,无论是部门间工作协调函中的情况了解,还是政务公开平台上群众留言的问询回复,都属于 “询问” 范畴,其使用频率高、灵活性强。

在官方发文中,两类词汇的使用需遵循严格规范。涉及权力监督、政策执行问责等正式场景时,应使用 “质询”。如某市人大常委会在专项工作报告中指出:“针对 XX 区域环境污染治理不力问题,将依法启动质询程序”,以此彰显监督力度。而一般性的工作沟通、信息反馈,则适用 “询问”。例如,在部门联合发文的工作通知中,“各单位如有疑问,可向牵头部门询问具体实施细则”,表述自然得体,符合日常政务交流需求。

官方发文对用词精准度要求极高,唯有深刻理解 “质询” 与 “询问” 的内涵差异,依据具体语境精准选用,才能既维护公文的庄重性,又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蓝太平洋(http://www.bluepacific.com.cn/)。期待与您携手合作,共创辉煌未来!


5*8小时技术支持电话:010-62978955  
北京蓝太平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000-2024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6839号-2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