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客服:400-630-6658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融会贯通”与“融汇贯通”:理论深度与实践创新的语义分野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日期:2025-06-23

在写作中,“融会贯通”与“融汇贯通”虽常被混用,但二者在语义指向、应用场景及规范程度上的差异,直接影响着表达的严谨性。前者作为标准成语,强调理论层面的系统整合;后者虽未被权威辞书收录,却因其实践指向性在特定领域广泛使用。这种差异背后,折射出知识体系构建与技能融合的双重需求。

一、语义内核:从理论整合到实践融合

“融会贯通”的核心在于“会”,即通过逻辑推导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成完整体系。例如,学者在研究中国哲学时,将儒家“仁政”思想与道家“无为而治”理念融会贯通,提出“刚柔并济”的治理观,这体现了对理论框架的深度重构。其语义强调认知层面的内化与升华,常见于学术研究、政策解读等场景。

“融汇贯通”则聚焦于“汇”,强调跨领域技能或经验的物理性聚合。如某科技企业将机械设计、电子编程与人工智能技术融汇贯通,开发出智能机器人,这属于能力层面的跨界创新。其语义更侧重实践操作中的资源整合,常见于技术创新、管理改革等领域。

二、规范维度:从权威认定到语境适配

作为教育部审定成语,“融会贯通”在正式文本中具有绝对规范性。近五年高考语文试卷中,该词出现频次达37次,而“融汇贯通”为零次。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坚持系统观念,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融会贯通”的表述,正是利用其理论整合性,强调政策协同的必要性。


“融汇贯通”虽未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但在互联网语境下使用率逐年上升,社交媒体平台相关词条已超200万条。例如,在一办公室工作总结报告中提出“融汇贯通党建与业务”,虽未加引号,但因语境明确,仍能被读者理解。不过,在学术期刊、教学大纲等规范性文本中,建议采用“综合运用”“跨界融合”等替代表述,以避免歧义。

值得注意的是,二者并非完全对立。在复杂治理场景中,常需结合使用。如某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既要求“融会贯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又强调“融汇贯通现代农业技术与乡土文化资源”,这种“理论-实践”的双重整合,正是现代治理能力的体现。

蓝太平洋(http://www.bluepacific.com.cn/)。期待与您携手合作,共创辉煌未来!


5*8小时技术支持电话:010-62978955  
北京蓝太平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000-2024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6839号-2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