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与"作":文字规范中的一字之差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日期:2025-02-21
在汉字的世界里,"做"与"作"这对形近字常常让人困惑。它们读音相同,意义相近,却在用法上有着微妙的差别。这种差别不仅体现了汉字的精妙之处,更折射出中华文化对行为本质的深刻思考。
"做"字从"人"从"故",本义指人的具体行为。它强调动作的执行过程,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实践性。我们说"做饭"、"做作业"、"做生意",都是在描述具体的、可见的行为活动。这些行为往往需要动手操作,产生直接的结果。
"作"字则从"人"从"乍",本义指人的创造行为。它更注重行为的创造性和抽象性,常常用于描述艺术创作、文学创作等精神层面的活动。我们说"作文"、"作曲"、"作品",都是在强调创造性的产出。这些行为往往需要动脑思考,产生精神成果。
例如,在媒体报道中,“做出贡献”和“作出贡献”都可以使用,但它们在语义和语境上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在正式的政务文体中,“作出贡献”更为常见,因为它更符合书面语的规范,显得更加正式和庄重。相比之下,“做出贡献”更偏向口语化,显得更加通俗易懂。在政务报道、官方文件或表彰性内容中,建议使用“作出贡献”,以体现语言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如果报道风格较为轻松,或面向普通公众,可以使用“做出贡献”,以增强亲和力和可读性。
在文字规范和校对工作中,准确区分"做"与"作"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到语言的规范性,更关系到表达的准确性。例如,"做文章"指代写文章的具体行为,而"作文章"则暗含在文章中做手脚的贬义。一字之差,意义迥异。
这种区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对行为本质的深刻认知。具体行为与创造性活动虽然都是人类行为的表现形式,但前者更注重实践,后者更注重创造。这种区分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对行为本质的哲学思考。
在当代社会,随着语言使用的日益频繁,"做"与"作"的混用现象愈发普遍。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语言的规范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行为本质的界限。作为文字工作者,我们应当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汉字,在规范使用中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每一个字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做"与"作"的区分,不仅是一种语言规范,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在文字规范和校对工作中,我们应当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个汉字,让中华文化在规范使用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