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客服:400-630-6658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用词规范助力网络内容规范化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日期:2024-10-29

新华社发布的《新华社在新闻报道中的禁用词(第一批)》搜集整理了一批禁用词。近年来,又不断新增了一些和公关稿和新闻稿相关的禁用词、慎用词和规范用语。禁用词总共分为五类,分别是时政和社会生活类的禁用词、法律法规类禁用词,民族宗教类的禁用词、港澳台和领土主权类禁用词、国际关系类的禁用词。

蓝太平洋内容校对平台使用新华社发布的禁用词规范来判断网络新媒体内容,能够更加准确地识别出网站发布的稿件中不规范的用词。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人道主义和主权意识:新华社的禁用词规范强调了对身体有障碍人士的尊重,避免使用带有歧视或贬低意味的词汇,如“残废人”、“瞎子”等,而应使用“残疾人”、“盲人”等词汇。

2. 客观性和准确性:规范要求在报道各种事实,特别是产品、商品时,避免使用极端评价色彩的词汇,如“最佳”、“最著名”等,以保持报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3. 医药产品报道的规范性:在医药产品报道中,禁用“疗效最佳”、“根治”等可能误导消费者的词汇,以防止虚假宣传和消费者误导。

4. 法律法规类词语的规范使用:例如,在提及刑事案件当事人时,应在法院宣判有罪之前使用“犯罪嫌疑人”而非“罪犯”。

5. 民族宗教类词语的敏感性:规范指出,在提及香港、澳门时应避免与中国并列,以体现主权意识。

使用这些规范对于网络新媒体内容校验具有深远意义。首先,它能够提高内容质量,通过避免使用不规范或带有歧视性的词汇,确保内容的整体质量和专业性;其次,它有助于确保内容符合法律法规,避免因使用不当词汇而引起的法律责任;然后,通过尊重不同群体,避免使用可能引发社会不满或冲突的词汇;最后,遵循权威机构的规范能够增强媒体的可信度,从而提高其公信力和受众的信任度。

综上所述,借助专业的内容校验平台对于保障内容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蓝太平洋内容校对平台能够依据新华社的禁用词规范进行内容校验,有助于确保网络新媒体内容的规范性与准确性,强化了社会责任感。同时,可以提升企业和网站的正面形象。


5*8小时技术支持电话:010-62978955  
北京蓝太平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000-2024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6839号-2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64号